传承乡音乡情 从娃娃抓起 厦门市华昌小学深耕闽南文化教学

厦门市华昌小学始建于1946年。这所77岁的老校是湖里人心中“家门口的好学校”,不仅因其“以人为本,和谐尚雅”的理念,还因其“崇德乐学,和谐奋进”的校风。华昌小学的校园小,一眼就能望尽两栋教学楼、一个操场、几株梧桐和芒果树,师生却坚定自信地说:“虽然校园小,但我们的心很大。”

▲诗词闽南方言吟诵比赛(华昌小学供图)

这份心向世界的开阔,与华昌教育集团胡慧玲总校长近年来全力传承和倡导的“和雅”教育办学理念有密切关系。秉持着“和而不同,雅而有致”的内涵,学校深耕闽南文化教学,并与五育深度融合,以本土文化见世界,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,践行着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。

别样的“三语”教学

闽南语从娃娃抓起

厦门的许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与闽南文化相关的社团,但做到体系化教学的学校鲜有。华昌小学就位列其中,是厦门市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特色校、首批市级闽南文化艺术特色校、湖里区歌仔说唱传承基地校。

华昌小学处在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,周边闽南语环境好,同时还有闽南文化教研团队和两位优秀的引领者——张昱云老师和杨宝珠老师。其中,张昱云老师是厦门市首批“闽南话水平测试员”。这对学校普及闽南文化可谓“天时地利人和”。

闽南文化浸润着华昌小学,给予学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。然而,许多孩子刚入校时一句闽南语都听不懂,还有的不是闽南人。为了让闽南文化走进学生心中,华昌小学开启了独树一帜的“三语教学”。除了普通话和英语外,从一年级开始,学校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规划出固定课时,开启闽南语“零基础”教学,再逐步将教学内容扩大到读册歌(现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)、读绘本、歌仔戏说唱。很多学生不到毕业就能用闽南语流利交流。

华昌小学教师杨宝珠说,继承是最好的保护,学校有责任将闽南文化发扬光大,让闽南文化从娃娃抓起,在传承中丰盈学生的课余生活,促进新老厦门人的融合,延续乡音乡情。

闽南文化玩转课堂

五育“一网打尽”

对于华昌学子而言,闽南语是趣味和欢乐的标志,大课间时有闽南童谣皮筋操《跳彩虹》,闽南童玩节时可以抽陀螺、丢沙包、踢砾子,还能在课上“拎哋”(喝茶)、搓汤圆、包春卷,在学中玩、在玩中学。

华昌小学全体同仁达成共识:致力于闽南文化的普及与融合。在不断探索下,闽南文化普及的情景式教学由各类育人活动为点,先行编撰了《闽南文化校本课程》,为全学段进行长程化、分阶段的教学设计,并以其为线,以渗透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和劳育为面,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化闽南文化教学体系。

为了让闽南文化深入融进课堂,学校开创了“文化长廊——看得见的闽南文化”“学说学唱——听得见的闽南声音和看得见的闽南舞蹈”“童玩童趣——玩得欢的闽南记忆”“种植加工——认识闽南的植物和尝得鲜的闽南小吃”多个主题课,场景式展现闽南文化的魅力。而后,又主持了“闽南文化锦歌传承”课题,将实践与研究并进,为专业化的闽南语教学创设条件。

今年,由华昌小学陈雅华副校长主持的区级课题《五育并举视域下闽南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实践研究》已经立项,五育融合再创新局面。9月底,张昱云老师领衔的“闽南文化工作室”将揭牌成立,“诗词闽南方言吟诵”非遗项目保护单位、项目传承人工作已进入考察阶段。

学校名片

厦门市华昌小学位处特区凤湖,几经沧桑,三易其名:先私立“益群”,再而“湖里小学”,后定名“华昌”。校园文化从“和谐”到“和美”走向“和雅”,构建了“文化”“师资”“课程”三大支柱,依托“学雅,拓雅,儒雅”三大课程体系,形成“和而雅”“小而精”“雅而韵”的教育生态。乘上“厦门华昌教育集团”新航船,承载“闽南文化”新品牌,“和雅”杏坛共耕耘,奋力奔赴“省文明校园”新航标。

海峡导报记者 林芯谊 通讯员 郭珏莹 李敬华 方绿璇

Tags: